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07

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


 202543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教育部主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的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商实验室未来发展,为科技支撑湿地保护修复谋篇布局。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担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彭永臻、杨志峰担任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司局领导,学术委员会院士专家,三家共建单位领导和实验室成员出席会议。我校出席会议的包括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院士,科学技术研究院基地与成果管理处处长张峰,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副院长聂明,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强,以及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骨干等。

会议先后由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于贵瑞院士主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和湿地管理司领导,三家共建单位领导分别致辞。彭慧胜院士在代表共建单位复旦大学致辞时表示,复旦大学高度重视湿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围绕长江河口湿地、长江流域湿地、海岸带湿地开展了长期系统研究。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建设为三家单位强化在湿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新契机、重要的新平台。复旦大学将全力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支持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引育、学科交叉、运行空间等方面,为把实验室打造成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全方位保障。

崔丽娟主任围绕实验室定位、目标、研究方向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学术委员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发展方案,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们建议进一步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贯通“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攻关-生态治理实践”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湿地保护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会后,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了三方共建座谈会,研讨了三方联合共建工作等事宜。三方一致同意,协同联动,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措施,支撑实验室高标准推进运行管理,打造湿地领域产学研一体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三方共建座谈会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湿地资源丰富,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湿地领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51月获科技部批准,将聚焦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对多重胁迫的响应机制、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污染强化净化、湿地近自然修复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显著提升变革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成为研究前沿阵地、技术孵化中心和决策智慧外脑,为湿地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提供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更好服务行业与国家生态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