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生物学、生态学著名期刊Current Biology “人类世”专刊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贺强研究员的学术论文“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oastal Ecosystems in the Anthropocene”,为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科学认识、预测和管理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生态及社会影响提供了新框架。
作为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海岸带地区日益受到气候变化因素(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风暴潮等)的威胁。虽然海岸带同时受到日益严峻的局域性人类活动(如围填海、污染物排放、渔业捕捞等)影响,局域性人类活动是如何通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而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认可。
图1 以连接陆地和海洋的温带河口为例示意气候变化和局域性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总结分析滨海盐沼湿地等多类型海岸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与局域性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响应机制,本文提出,单纯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研究结果一般仅适用于人口密度较低的海岸带地区;对于人口高度密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强烈的世界上大部分其他海岸带地区,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需要纳入气候变化与局域性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本文还原创性地提出了不同互作模式(协同、叠加、拮抗)下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在人口密度(或人类活动强度)梯度上变化的科学假设。
图2 气候变化生态效应在局域人口密度梯度上变化的理论模型
近年来,部分国际顶级学者认为,建立海洋保护区、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生态修复等局域性生态保护措施(local conservation)并不能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呼吁将局域性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等转移到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工作上。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局域性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情景依赖性(context dependency),海岸带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上“局域性生态保护”和“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双保险”,以最大化海岸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和适应潜力。
复旦大学贺强研究员为本文(Current Biology 2019, 29: R1021-R1035)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海洋科学与保护系Brian R. Silliman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Lenfest Ocean Program、澳大利亚Distinguished Fulbright Chair等项目的资助。
此外,复旦大学贺强研究员近期还在Current Biology发表了题目为“Conservation: ‘No Net Loss’ of Wet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的特邀评论文章(Current Biology 2019, 29: R1070-R1072)。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最新研究,本文发现,人工湿地面积在增长、自然湿地面积持续下降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国,还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本文提出,今后湿地保护政策及对湿地保护成效的评估亟需加强对湿地功能的关注,以实现在湿地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零净丧失”的湿地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