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云大、兰大互花米草合作研究系列进展(第3期):
Science:互花米草入侵威胁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2023-02-05

近期,云南大学/复旦大学李博教授团队在生物入侵对中国滨海生态安全的威胁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2022122日以“Biological invasions in China’s coastal zone”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Letters)上。

40 年来,全国大规模围垦活动使滨海湿地面积累积损失约 2.19×104 km2,相当于中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严重威胁中国滨海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近10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滨海围垦(1)。然而,以互花米草为典型的生物入侵却在不断威胁中国的滨海生态安全。

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1979年年底作为促淤造陆和海岸保护的生态工程项目,从美国东海岸引入到我国并在沿海各地种植,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和繁殖能力在我国沿海扩散迅速,已覆盖从辽宁到海南的13个沿海省市自治区,2015年分布面积已高达550 km2。然而,互花米草的快速增长和扩散侵占了本地生物栖息生境,导致底栖动物适宜生境和大型水鸟栖息环境丧失,区域内生态功能丧失,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并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将加快互花米草向高纬度地区的入侵速度,且海平面升高也将增加互花米草对土著植物的竞争优势。

虽然传统滨海围垦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严重威胁中国滨海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建议我国滨海湿地修复时必须将互花米草移除及本土盐沼修复作为工作重点,并通过国内多部门协作及基金支持等手段来有效控制互花米草在大尺度的快速入侵。


1 过去35年中国滨海围垦面积变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王新新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李博教授为通讯作者,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萧向明教授、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张茜、兰州大学吴纪华教授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