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大学/复旦大学李博教授团队在中国四大河口滨海湿地结构的快速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18日以“Rapid and large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structure in China’s major river deltas”为题发表在国际生态学著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滨海湿地广泛分布于全球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是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在消浪促淤、保滩护堤、净化水体及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的全国人口,创造了60%的GDP。人口数量激增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滨海湿地功能急剧丧失,严重威胁沿海城市的生态安全。人类围垦活动和气候变化不仅导致滨海湿地面积锐减,而且加剧了滨海湿地结构(斑块大小和数量)的快速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四大河口三角洲地区。此外,设立自然保护地是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对中国四大河口滨海湿地结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以及滨海湿地保护地保护成效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本研究以中国四大河口三角洲(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1984-2020年逐年滨海湿地数据集(图1),比较了不同河口滨海湿地面积、斑块大小及数量的时空动态,探讨了人类围垦、河流输沙量、植物入侵等对其的相对影响,分析了四大河口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图1 中国四大河口及其滨海岸线、滨海湿地、主要围垦范围的空间分布
研究结果发现,辽河口和黄河口滨海湿地斑块面积和数量均迅速下降,但长江口近些年却快速恢复(图2),珠江口滨海湿地结构整体相对稳定但波动较大。围垦面积的快速变化以及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盐沼的不断扩张决定了中国四大河口滨海湿地结构的时空动态。此外,四大河口国家保护区在阻止滨海湿地丧失、控制围垦扩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但互花米草的扩张显著降低了这些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图3)。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四大河口滨海湿地结构时空动态以及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系统认识,为滨海湿地修复、保护区的管理以及滨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图2 中国四大河口滨海湿地斑块面积及数量变化
图3 中国四大河口国家保护区滨海湿地斑块大小及数量变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王新新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李博教授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萧向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张茜、兰州大学吴纪华教授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