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云大、兰大互花米草合作研究系列进展(第14期):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米草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及其生态效应
发布时间:2023-08-22


近期,云南大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博团队在米草管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2023630日以“A global synthe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Spartina spec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著名期刊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上。该研究发现,单一的物理控制方法难以控制米草属植物的入侵,并且对生物多样性存在负面影响。控制米草属植物的入侵须采用综合防治方法。

米草属植物具有消浪护堤、促淤造陆等生态功能,曾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然而,米草属植物的入侵,对本土植被、底栖动物和鸟类栖息地质量等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迫切需要在区域和国家范围内全面控制米草属植物入侵,但由于缺乏不同管理措施对于控制米草属植物的有效性及其生态效应的比较,限制了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收集了102项控制米草属植物的研究。定量综述了不同控制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综合防治)的效应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控制效果的持续性。为米草属植物的长期治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参考。

研究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与其他控制方法相比,综合防治方法能最大程度降低米草属植物的密度和生长速度(图1),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图2)。从时间尺度上来看,物理控制方法在短期内有效,但在长时间尺度上无效(图3 a, c);化学或综合防治方法实施两年后,米草属植物的密度和生长速度未能恢复到防治前的水平(图4 b, d);物理控制方法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图4 a, c);化学控制方法实施一年后,不会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图4 b, d)。


1 不同控制方法对互花米草密度(a)、植株生长速度(b)的影响



2 不同控制方法对(a)植物丰度、(b)植物多样性、(c)动物丰度、(d)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 不同控制方法实施后时间与米草属植物(ab)密度和(cd)生长速度的关系



4 不同控制方法实施后时间与(ab)植物多样性和(cd)动物丰度的关系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毕业硕士生王声钰为本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李博和广东工业大学周文能教授为通讯作者,剑桥大学Philip A. Martin博士、Gorm E. Shackelford博士、William J. Sutherland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郝燕、鞠瑞亭教授、兰州大学吴纪华教授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