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召开。出席本次学术委员会的有8位学术委员会(名单附后);来自两校的35位重点实验室成员列席旁听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大勇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殷南根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马红分别代表学校与学院致辞,对各位学术委员的莅临指导表示了欢迎及感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博教授代表实验室向与会学术委员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汇报了实验室2013-2014年期间在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实验室开放、平台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并提出了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设想。
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进展方面:青年教师王天明副教授汇报了 “中国东北虎、远东豹种群现状与保护状态”,这是一项历时十年以上横跨中俄的艰巨工作;周旭辉教授以“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的影响”为题,介绍了他来到复旦后的研究进展,强调了整合分析与定位站控制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廖万金副教授报告的 “榕树的性系统与传份榕小蜂的物种形成”围绕着植物-昆虫协同进化的重要主题,讲述了如何基于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突破国外学界因采样偏倚而形成的错误结论;最后,殷明波讲师在“水蚤长刺溞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报告中,展示了杂交生成复合种这一进化现象与冬季环境适应、鸟类携带迁徙、生物地理学分化、水体富营养化和湖泊底泥休眠卵历史重建等论题的关系,显示出在生态-进化问题上广阔的研究视野。
与会委员们认真听取了实验室的汇报以及各位教授的研究进展报告,对重点实验室当前的发展目标以及近年在分子和宏观各个水平上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尤为认可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生态学升为一级学科后首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的成绩、人才梯队与研究生培养的团队建设、所研究问题的前沿热点性等方面所作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同时,委员们也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从现在便要开始讨论如何应对明年将进行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评估中关于发表论文的署名单位问题需要重视,尤其是作者具备多重身份时,可能会发生第一标注单位冲突,因此发表前需权衡协调,而统计成果数量时需每篇进行核实,以免评估标准严格化后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文本细节,例如待发表论文中接收(received)完全不同于接受(accepted),绝对不能混淆。
2. 目前国家学科发展的大形势中,虽然生态学已升级为一级学科,但前景不宜盲目乐观。例如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的院士中,生态学家与宏观生物学家纷纷去世或转为资深院士,被比喻成“濒危物种”,这同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国家需求是很不相称的。(本次会议前一日王如松院士不幸逝世,会议成员都表示了深切哀悼)。因此,重点实验室应考虑支持学术委员会成员先行一步冲击院士评选,以及支持实验室成员争取各类高级专家身份资源,开展奖项和重大项目的申报,树立自己的品牌。
3. 同第2点相关,本实验室在自身对外宣传方面尚重视不够。复旦大学正在展开首次生态学本科招生工作,应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建议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注意占据学校网站、科学网博客、planta论坛等舆论阵地。复旦大学生态系的新网页也即将上线,应注意在首页上及时更新部重室的相关新闻和研究进展等。
4. 明年开始的教育部评估可能会有重大改变。目前来看,不太提倡联合形式的重点实验室,这点对本室不利,但同时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可能会得到教育部直接的资源经费支持,因此届时本室的评估主报告反而可以围绕复旦与北师大是如何联合的主题来展开。生态学科评估北师大排名第一,复旦并列第三,应强调这一优势,突出特色,凸显这两家联合对中国生态学发展的意义。具体来说:a 合作方式不一定反映在论文本身,共同参与的科研项目合作可以强调;b 有长期站点长期“大数据”积累的特色方向能够保持高质量的产出,且产出应随时间递增,能形成实验室的传统特色领域,他人无法轻易动摇其地位,例如郑光美院士的鸟类学研究;c 贴合国际前沿热点的发展方向,如本次年会报告中显示出年轻研究者对生态与进化问题的结合研究倾向。
5. 由于复旦大学搬迁江湾校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源共享进展不够快,望两个分室明年开始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同时应重视提升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应刊发若干次研究简报传送给各位学术委员(可多利用网络手段)。
6. 在实验室建设的青年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两分室分别地处北京上海,都遇到过高房价造成引入障碍的问题,这与第1点署名问题一样,需要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资源分配机制,必要时甚至可以向国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同时在实验室内部要多采取“表扬策略”来刺激年轻人发挥,比如本次年会安排多名副教授讲师作报告的组织方式就很好,应建立实验室奖励机制,给予“无经费但有前景”者更多的机会。
最后,实验室主任李博教授和副主任张正旺教授感谢了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重点实验室将会围绕着明年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将“应付”转化为机遇,结合评估的应对准备工作,对各方面的可操作性建议进行落实。
附:参加年会的委员名单
张大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郑光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
陈小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李博教授(复旦大学)
卢宝荣教授(复旦大学)
马克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刚教授(兰州大学)
张正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2014年11月30日